华体会hth登录入

【先行者的风景㉝】“变废为益”的新昌密码

时间: 2024-01-16 11:06:43 |   作者: 华体会hth登录入

  编者按: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结合开展“走基层、强四力”活动,3月起推出“先行者的风景——建党百年全媒体新闻行动”,聚焦各领域各区域各层面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加快实现“四个率先”,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探索新成果,组织全媒体记者开展调研式、体验式、行进式报道。从3月8日起,《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绍兴电视新闻频道、绍兴广播新闻频率和“越牛新闻”客户端、绍兴网等平台统一、同步推送相关报道。

  从昔日的“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到今天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山城新昌完成了从“污染重县”到“生态强县”的华丽蜕变。

  2006年10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对新昌县生态建设作出批示:“用环保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变废为益,对推进生态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而今,在“变废为益”重要批示精神引领下的新昌,正将“无废”的建设理念转化为一个个富有实效的举措,为浙江高水平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绿色力量。

  新昌“变废为益”的密码是什么?又有哪些经验值得复制推广?近日,市新闻传媒中心“先行者的风景”全媒体采访团来到新昌,走进当地工厂、小区、餐厨垃圾处置中心、生活垃圾发电厂,全方位感受“无废城市”建设带来的变化。

  树木参天,厂区整洁,来到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门口处国家AAAA级工业旅游景区的标识引起了采访团一行的注意。

  走进公司精练车间,但见一片雾气腾腾,这里正在进行一项创新试验——把蚕丝中的丝胶蛋白从工业废水中提取出来。

  爬上高两层的设备塔,记者见到了丝胶蛋白提取的全流程:浸泡、精练、干燥……10余道工序复杂且精密。“提取工艺对温度、时间都有极严苛的要求。”现场,达利丝绸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雷斌介绍道。

  丝胶蛋白约占蚕丝总重量的20%~30%,当蚕营茧时,丝胶起着黏合作用,将两根单丝包覆成一体构成茧丝。通常,在丝绸工艺流程中,真丝精练是污染最为严重的环节,不仅会产生有毒有害化学气体,工业废水中的丝胶蛋白也会对环境能够造成污染,一定要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

  “但其实丝胶蛋白经济价值极高,可大范围的应用于食品、美容等领域。在日本,一吨提纯后的丝胶蛋白售价在120万元左右。”雷斌说,眼下,达利丝绸进行的这项新尝试,有望为整个行业带来颠覆性变革。

  昼夜机杼声,日出万丈绸。在公司展示厅,一件件丝巾、披肩、床上用品时尚艳丽;在公司各生产环节,太阳能供热、光伏发电、机器余热回收利用等节能减排工艺大范围的应用。作为新昌的“无废工厂”代表,达利丝绸沿着绿色生产、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主攻方向,在助推“双碳”战略的道路上一路前行。“把‘无废工厂’和‘无废景区’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变废为宝,点丝成金。”公司公用事务管理部经理吴和新信心十足。

  绿色产业,是“无废城市”建设的基础。在新昌,已涌现出达利丝绸、浙江医药、中财管道等一批“无废工厂”,引领着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方向。

  “建设‘无废城市’,是新昌发展的必然选择。”市生态环境局新昌分局大气土壤环境科科长张亚钢说,“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新昌,也曾在上世纪遭遇发展之痛。自然环境的“血管”在工业经济多年快速地增长的压力下,出现“供血不足”的症状,到了2005年终于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当年,新昌被列入省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作为全县支柱产业的化工制药产业,在这场风波中被推上风口浪尖。

  “政府的引导与企业的觉醒,拧成一股合力,推动新昌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张亚钢说,此后,新昌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在“变废为益”重要批示精神引领下,坚持创新发展、生态立县,走出了一条科学技术创新之路。

  2019年,绍兴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后,新昌通过多方行动,促进全域创建、全域无废、全域提升。去年初,新昌县下发《新昌县“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计划重点围绕工业固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农业固体废弃物、医疗废物五大类固态废料,打造全链条管理的“无废新昌”模式。

  “无废并不是指不产生垃圾。”张亚钢解释道,所谓“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态废料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态废料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在新昌,依靠政府有形之手的强力推动,针对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全面展开。

  11月30日早上7点,天蒙蒙亮,一辆辆餐厨垃圾车陆续驶入新昌县餐厨垃圾处置中心。经过处理,餐厨垃圾被制成浆料,通过管道投放至二楼的养殖车间。在这个车间里,一种特别的虫子——黑水虻幼虫正在密集“消化”打碎后的餐厨垃圾。

  这些长度不足2厘米的小虫子是“对付”餐厨垃圾的高手,它们喜食腐物,食性杂,食量大,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可全天24小时进食。

  “可别小看这些虫子,它们是垃圾处理的功臣,也是大家争抢的宝贝。”项目负责人邵光辉颇为自豪地说。黑水虻蛋白质丰富,不仅仅可以消化垃圾,成年后的黑水虻还被运往国内大闸蟹、小龙虾、石斑鱼养殖基地用作饲料,或出口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用作宠物饲料,可谓供不应求。

  餐厨垃圾处理一直是许多城市面临的一道“共性难题”——处理难度大、成本高。新昌黑水虻规模化养殖垃圾处理项目很好地破解了这一难题,实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的三统一,吸引各地城市前来参观学习。

  目前,餐厨垃圾处置中心系统每天可处理餐厨垃圾50吨,帮助全县200余家大中型餐饮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垃圾变废为宝后,还创造了每年700余万元的经济价值。眼下,投资3500万元的新昌县餐厨垃圾处置中心2.0版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10月就可投用,建成后每天可处理餐厨垃圾100吨。

  不只是餐厨垃圾,在其他生活垃圾处理方面,新昌也走在前列。走进新昌县眉岱生活垃圾发电厂的集中控制室,通过墙上的大型LED显示屏,垃圾仓、投料口、出渣口等各环节实时状况一览无遗。“以往,生活垃圾大多采用填埋方式处理,既污染自然环境,又占用了大量空间。”新昌县环新再次生产的能源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斌说,如今,在这里,生活垃圾入炉焚烧产生的高温度高压力蒸汽可推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排放达到欧盟标准。现在,发电厂年处理垃圾量可达18.25万吨,可向电网年均供电5921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8197.2吨标准煤,可完全满足全县生活垃圾的处理需求。“原本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垃圾在这里成了宝贝,几乎不需再实施填埋,有很大成效避免了‘垃圾围城’。”王斌说。

  建设“无废城市”,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如果把城市看作人体,社区、医院、企业等就是一个个细胞。在新昌,一个个“无废细胞”的组合与运转,让“无废城市”建设充盈着生机与活力。

  日前,家住新昌县南明街道鼓山新村的董燕燕拿着攒了半年的“宝贝”来到位于鼓山社区的“绿色小屋”。12个灯泡、6节废电池、14盒过期药品,还有2个废弃电子科技类产品,依规定,她能够得到239个积分。“到年底,这些积分可以兑换不一样的种类的商品。”新昌县和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宋园园说。

  鼓山社区面积仅0.46平方公里,却有3000多户居民,人口较为密集。和许多老旧小区一样,鼓山社区卫生环境一直备受居民诟病。如何让社区居民参与到小区垃圾分类工作中?社区党委书记张纪东想了一个办法:利用积分模式,鼓励社区居民宣传并参与垃圾分类。鼓山社区“绿色小屋”自2018年8月建成投用以来,一直运作至今。

  “大伙儿的参与热情都很高,现在就连老年人都清楚知道垃圾如何分类。”宋园园说,去年,70岁的胡可光大爷就获得了1500积分,兑换了牙膏、肥皂、纸巾等生活用品。

  “急诊(输液大厅),输液袋2.18Kg,收集时间:12:45。”在位于新昌县人民医院的医疗废物暂存点,医废收集员石金海轻轻点击屏幕,随即,医废监管系统操作平台自动生成并打印出一个二维码。扫描二维码,所属科室以及重量、收集人、处理时间等具体信息清晰可见。

  新昌企业“融家科技”运用5G物联网技术,研发了智能收集箱、智能小推车、溯源校准仪、储存室等终端应用,建起数字化监控平台,医疗废物重量、操作人员信息、转运路径等均会实时上传,形成了一整套智联闭环系统解决方案,确保医废垃圾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始终处在处置人员和监管部门的视线之下,直至无害化处理。目前,这套智慧医废闭环监管系统,已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

  自2020年绍兴启动“无废细胞”试点建设工作以来,新昌已累计创建“无废机关”34家、“无废医院”12家、“无废工厂”13家等各类“无废细胞”125个,涵盖机关、饭店、学校、景区、公园、工厂、小区、医院、超市等多种社会生活单元。

  如同细胞无时无刻不在繁殖生长,以维持肌体的健康发育和运行,在新昌,“无废细胞”也在积极裂变新生,形成气候。

  老物件制作成工艺品,变废为宝;易腐垃圾处置站产出有机肥,洗涤污水集中式收集——新昌县澄潭街道梅渚村通过政府引导,村委主导,企业、村民、游客共同参与的方式,逐步实现了建设无废水、无废气、无废物的“无废村庄”的目标。

  “无废细胞”还在不断突破边界与领域,一个个“细胞”如同一个个支点,有着撬动大环境的能量,赋能区域绿色生命力。“我们将发挥好各类‘无废细胞’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变‘盆景’为‘风景’,让‘无废’理念切实融入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各领域,为全省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更丰富的绍兴经验、新昌经验,为擦亮共同富裕的绿色生态底色提供绍兴力量。”市生态环境局新昌分局副局长陈婷婷说。

  以“小县大科技”闻名的新昌,因为“无废城市”建设再次受到关注。采访前,我一直有两个疑惑:为什么是新昌?这座小县城“变废为益”的密码到底是什么?通过这次新闻行动,我找到了答案——

  理念新。早在2006年,当国内大多数城市还将填埋作为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时,新昌就开始探索通过无害化处理,将生活垃圾变成有机肥料和制砖原料,相关做法不可谓不超前。在“变废为益”重要批示精神指引下,这些年,新昌从始至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相继收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建设全域“无废城市”,新昌绿色发展的步伐越走越坚定。

  机制实。“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新昌注重健全机制,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县里成立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工作专班,出台《实施方案》以及目标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和项目清单,印发考核办法,全面压实29个责任部门的工作责任。

  项目活。新昌县餐厨垃圾处置中心引入黑水虻“吃”垃圾,一年创造700余万元的经济价值;新昌自主研发的医疗废物智慧监管系统,实现了医疗废物从产生到处置全面闭环管理;达利丝绸、新和成等企业通过新工艺、新技术节能减排,成为全市首批“无废工厂”……这些项目,充满创意和智慧,既推动新昌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多点开花,也将无废建设的理念转化为富有实效的重要举措,形成了一批新昌亮点和新昌经验。

  一次采访,许多收获。“无废城市”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推动城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大门,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这是新昌“无废城市”建设给我最大的启迪。

  在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新昌一路摸索、一路前行,有过曲折、有过坎坷,但向美的脚步从未踟蹰,决心从未动摇。

  新昌以工业立县,制造业基础雄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众多,但过去粗放式的发展在带来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同时,也给当地的生态和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2005年,新昌江大面积污染,给新昌乃至全市敲响了警钟。

  生态环境的破坏,倒逼着政府和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为此,新昌主动适应新常态、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生态兴县、创新强县。企业搬迁、提升,进行绿色改造,一系列整治方案也接连出台,新昌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走上产业提升之路。

  从2019年底开始,新昌秉着先行、先试、先创的理念,全力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坚持全域推进、全面发力、应绿尽绿,大力推进五大类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厘清工作目标,健全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在“无废城市”建设的道路上,新昌多措并举,多点开花,形成了一系列“变废为益”的新昌举措。达利丝绸从工业废水中回收提取丝胶蛋白;大佛寺景区把两座废弃矿山打造成被誉为“亚洲第一大卧佛”的卧佛殿和堪称“水月洞天”的般若谷;厨余垃圾经生物处置转化成为饲料;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焚烧发电……这些点丝成金、变废为景、变废为宝的生动实践,构成了环境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双丰收的新昌样本。

  在这个过程中,“无废城市”的绿色理念也逐渐渗透到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方方面面,“无废村庄”、“无废工厂”、“无废景区”、“无废学校”、“无废医院”等相继涌现。截至目前,新昌县已累计创建各类“无废细胞”125个。漫步如今的新昌,城市和乡村的各个角落都律动着“无废城市”的细胞,优美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高品质生活的标配,逐步形成“无废城市人人共建,无废成果人人共享”的崭新局面。

  守住一方绿,换得“金山”来。在新征程上,新昌正借助“无废城市”这个契机,将环保的理念渗透到全县的每一个角落,让绿色成为共同富裕的亮丽底色。